自控式止痛(PCA)給藥途徑
病人術後自控式止痛(PCA)分為以下硬脊膜外及靜脈注射兩種途徑:
一般而言,這兩種方式皆可提供良好而穩定的止痛效果,如果您有特殊的需求或禁忌也可以告知麻醉醫師來討論對您合適的止痛方式。
自控式止痛(PCA)給藥途徑的差別
靜脈注射及硬脊膜外自控式止痛(PCA)之差別:
|
靜脈注射 |
硬膜外注射 |
主要使用藥物 |
嗎啡類藥物 |
嗎啡類藥物及局部麻醉劑 |
止痛效果 |
最多六成的止痛效果 |
止痛效果超過七成 |
給藥途徑 |
經由靜脈輸入 |
注入脊椎神經根部(與俗稱龍骨水無關) |
使用普及率 |
有靜脈點滴就可給藥 |
有使用禁忌,醫師會做臨床判斷 |
神智程度 |
嗎啡多自然止痛較佳,但有些病人會感到昏沈嗜睡 |
意識較清醒且活動力較高;配合度高 |
暈眩 |
嗎啡成份多寡決定發生率高低 |
偶有自癒性短暫頭痛現象,併發頭痛的機會小於3% |
噁心嘔吐 |
使用嗎啡類藥物多寡決定發生率高低 |
較不易導致噁心嘔吐 |
呼吸 |
過量嗎啡會抑制呼吸,呼吸變慢的機會小於0.5% |
可深呼吸幫助咳痰,一般少見有呼吸問題 |
血壓 |
適量則影響不大有些病人會有交感 |
神經抑制誘發輕度姿勢性低血壓 |
使用範圍 |
簡易,因此適應性較廣泛 |
不宜用於上肢及頭頸部手術 |
其他可能的不適 |
皮膚癢、意識混亂、便秘、延遲性呼吸抑制(小於0.5% )。 |
下肢麻木,延遲性呼吸抑制(小於0.5%)、血管內注射(小於0.1%)、注射部位造成細菌感染(小於0.1%)、神經傷害及損傷、尿液滯留(小於0.1%)、皮膚搔癢。 |
問答集 Q &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