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喘"的距離


門診常碰到以"喘" (呼吸困難)為主訴的患者且比例不低,並不是每一個 "喘" 的症狀都是呼吸道疾病所引起,其病原很多,除了藥物中毒及環境因素外,包含生理及情緒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有:呼吸系統的疾病、肺部疾病、心臟病、貧血、過度肥胖的人及平時活動量太少。心理因素則是心情不好或精神壓力太大,會感到吸不到足夠的空氣而胸悶,如果還因此常常用力呼吸,他就會感到 "喘" 而到醫院求診。

 

喘不一定是有病、不一定是氣喘,而是一種感覺 

當您覺得需要特別費力去做「呼吸的動作」,或是感到需要用力去呼吸才能吸到空氣,那樣的感覺就是喘,因此美國胸腔醫學會定義其為:自我感覺呼吸不順暢

要知道"喘"的原因為何?

可透過醫師詳細的問診,再配合胸部X光、胸部電腦斷層掃描、肺功能及抽血檢查則可得知。
若為生理上的問題,透過藥物的治療症狀可得以緩解。
若為心理上的問題,根本解決的方法是減輕心理壓力,不要經常深呼吸或嘆氣,只要放輕鬆,胸悶自然會減輕,呼吸自然會順暢。
除此之外環境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離空氣污染與菸害以減少呼吸道疾病的傷害為要肺部保養的首要目標。

  

胸腔內科-湯榮興醫師提醒

肺部提供了強大的氣體交換能力,當我們平靜時,每一下呼吸換氣量只使用到肺活量的10-20%,能量的消耗也僅佔全身3%,因此我們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因為一點也不費力。在激烈運動的時候,我們才會使用到五成以上的肺活量,這時才會感覺到喘而有激烈換氣的感覺。

肺活量在25歲以前是一路增加的,在25-30歲時達到顛峰,之後就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以約3%比率慢慢下降,由此可見年齡會拉近我們與"喘"的距離。當肺功能下降到剩50~60%時,我們的每一口呼吸就不再那麼輕鬆了,進一步惡化時我們就會開始感到日常生活費力,此時呼吸運動的能量消耗可佔全身60%以上。而當肺功能低下至30%時,開始臥床甚至呼吸衰竭,最後導致死亡。

肺功能之於 "喘" 亦是重要的因素,要對抗年過30歲後肺部功能的低下,我們必須要做的是足夠的有氧訓練。民眾可以利用爬樓梯來檢視自己的肺活量,如果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另外亦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的症狀,若有則應盡速就醫。湯榮興主任建議:有氣喘與肺阻塞要提早藥物的治療,而一般民眾則須保持規律運動,並定期做肺部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治療肺部疾病!

     

【醫師簡介】林新醫院胸腔內科 湯榮興醫師

    

主治項目:
各種咳嗽、氣喘、急慢性支氣管炎、
戒菸、呼吸困難、胸痛、肺炎、
肺積水、肺癌

學經歷:
高雄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
台中榮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台灣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兼指導醫師
​台灣腔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專科醫師兼指導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兼指導醫師
中華民國肺癌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超音波醫學會胸腔專

 

 

  回新聞列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