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多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氣候,活躍於春夏季,成蟲、幼蟲大多棲息於多樹之環境、近郊或在垃圾下、沼澤地、草叢裡田土堆之濕地。
隱翅蟲體長6~8mm,形狀極似白蟻,身體有黑黃兩色之五環節(即頭黑、頸胸黃、胸黑、腹黃、腹尾黑),隱翅蟲不會咬人,只怕你拍打它,或被人不慎壓到,若蟲體被壓碎,液體四處橫流。隱翅蟲毒液含paderin刺激物質,會在受害部位造成壞疸紅斑,猶如被滾水燙傷一般。
病灶常發生臉頸、四肢等露出部,特徵有:
病灶可呈線狀特徵。
蟲體伏立人體何處被拍死,該處即產生病灶。
因手指接觸病灶後,手上殘留有毒液,此後摸到那裡,病灶即產生在那裡。
一般而言,此壞疸性紅斑在數日內可緩慢痊癒,簡言之,隱翅蟲皮膚炎,就是接觸隱翅蟲體內的毒液,引起的壞疸性紅斑。
治療
病灶通常可緩慢自然痊癒,或由皮膚科醫師開立適當的藥物加速癒合。
自覺症狀厲害時,可口服藥止癢消炎。
說明病灶發生之原因,以消除病人的不安。
預防
隱翅蟲在夜間有向燈光飛撲的習性,避免因點燈而招來隱翅蟲。
晚上睡覺時最好掛上蚊帳,可防止在睡夢中不慎壓到隱翅蟲,引來無妄皮肉之災。
遠離多樹、草叢多濕之地,因為這是隱翅蟲最喜好棲息的環境。
一旦發現有隱翅蟲附著在身體上,請用嘴吹走或拿物品揮走,切勿用手指尖壓,因為一壓就造成了典型又痛又癢的隱翅蟲皮膚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