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台灣地區,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肉食主義,加上缺乏運動、食品安全問題爆發,致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越來越高,據行政院衛生署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約有一萬九千多人得到大腸癌(約三千多人為原位癌),並有近五千多人因大腸癌死亡,且有逐年增加之趨勢,現居男性癌症發生第一位、女性癌症發生第二位及男女癌症死亡的第三位。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第一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有柄瘜肉 |
▼有柄瘜肉 |
▼大腸腫瘤 |
▼腫瘤併阻塞 |
![]() |
![]() |
![]() |
![]() |
根據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發生率,糞便潛血檢查(FOB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本院使用的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
誰需要做『大腸癌篩檢』?
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民眾(持健保卡免費),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如何報名『大腸癌篩檢』?
♥ 篩檢方式: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 報名地點:1樓轉診中心或2樓癌症篩檢衛教室
♥ 報名時間:週一至週五 上午08:30~11:30 下午14:00~17:00
篩檢方式
檢查結果及處理建議
正常(陰性):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2年期間,若發現異狀,應盡速就醫。
異常(陽性):應至醫院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
什麼是 ‹ 大腸內視鏡檢查 ›?
(一)大腸鏡檢分一般及無痛二種
▼大腸內視鏡圖示
(二)做大腸內視鏡檢查前,需做腸道準備(配合飲食控制及瀉劑),以利檢查。
(三)『大腸內視鏡檢查』結果及處理建議:
♥ 正常:不需做其他處理,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2年期間,若發現異狀,應盡速就醫。
♥ 瘜肉:進一步切除瘜肉,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內視鏡追蹤。
♥ 大腸癌: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
服務項目
(一)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施行的癌症篩檢計畫:
(二)大腸癌篩檢異常個案管理服務:
預防大腸直腸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呼籲『腸』保健康出三招,可以減少得到大腸癌的機會。
![]() |
|